器物之美,不止在于制作的精良或別致,更在于承載!
每個物件,都承載著它的故事,它在你眼前,你就能感覺到它的內涵,它背后的故事,它在那里不動不笑,不哭不鬧,你卻能感受到它與制作它的主人共同傳遞出來的悲喜。
蘇打燒起源于16世紀的德國,關于它起源有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在當時,窯匠們在海邊收集了很多的柴火準備燒窯,燒窯的時候,意外地獲得了非常特殊的燒成效果。于是去尋找中間的原因,原來是木頭被海水浸泡之后蘊含了大量的鹽分,所以顏色變得光怪陸離。
當時德國特別流行腌制小黃瓜,這些腌過泡菜的木桶用完后需要處理,窯匠們把它們收集起來當作燒窯時的燃料。結果就是收獲了精美的瓷器,并且發(fā)現了原因所在——木桶吸收了大量腌制泡菜時所使用的鹽。
兩個故事也許只有一個是真實的,不過無論歷史的源頭是哪一個說法,這種燒制方法的出現都給現代陶瓷藝術增加了一道絢麗而明亮的風景線。
早在1400年的德國,就有了相關的鹽燒記載。當窯內燒到高溫時,即二氧化硅熔的時候開始向窯內撒食鹽。而食鹽的主要成分是NaCl,NaCl在高溫下會分解成鈉和氯,鈉和二氧化硅結合生成釉層。不過隨著這種反應,會有大量氯氣產生,而氯氣是有毒的,對空氣和窯工有很大的危害。直到上世紀60、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嘗試用蘇打燒取代食鹽。
蘇打的濃墨重彩本是極難駕馭的,但是蘇打燒器物,并不會因為她絢麗的色彩而掩蓋住自身素凈的氣質。
蘇打窯一般需要十幾個小時來完成一次燒成,由于使用可燃氣體作為主要熱源,升溫相對比較穩(wěn)定,當溫度達到960℃時窯內的氣氛開始還原,再經過幾個小時達到高溫狀態(tài)之后,就可以打開噴射口將液態(tài)的蘇打通過鋼管噴入窯內,同時窯內的磚塊在之前吸收的鈉也會被再次釋放出來,一起和燒制中的作品充分融合,使得器物表面的釉色有了更加炫麗的變化。